可以说,这种语文教育理论,怀胎时先天不足,降世后时运不济,后天失调(政治形势动荡不定),就是导致中国语文教育观产生种种弊端的最根本的原因。先天不足,是理论自身不完备、不深刻,有难以弥合的理论缺陷;时运不济是遭逢特殊失调的历史处境,政治环境动荡起伏。众所周知,五四以来,中国最大的“道”就是政治、就是动荡曲折的革命。因而人们在操作时,就极容易把种种现时的、热门的、狭隘的、功利的“道”强行塞进来。最终必然冲击“文”。于是不可避免地滑向“文以载‘道’”。因而到“文革”时,把语文教育变成了政治教育。七十年代末,在反对极左、振兴经济,强调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应用性人才的强大社会潮流之下,出于对“文以载‘道’”思潮的反拨,中国语文教育就以必然的历史姿态走向“文以交际”。
也就是说,宏观把握百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历史,人们所梦寐以求的所谓的“文道合一”(不加引号的“道”),几乎不存在,它只停留于人们的理想之中,停留在理论上。它一落在地上,或演化为“文以载‘道’”,或演化为“文以交际”,或变成二者的杂合体“文‘道’合一”。所谓“文道合一”(道,不加引号),只是语文教育理论家、语文教师们的美妙又玄妙构想,是一个梦寐,在百年语文教育的现实操作中。它就像天空中的一道迷人的彩虹,美则美矣,却难以降落世间。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基本上是忽而前者,忽而后者,忽而两者杂合。以上只是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一个粗线条的轮廓。
当然,有一点十分明显,那就是,在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史中,“文以交际”与“文以载‘道’”所杂揉的“文‘道’合一”思潮,是一股历史主潮。也就是说,占据百年中国语文教育历史潮头的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理想的所谓“文道合一”,而是“文以交际”“文以载‘道’”的杂揉,是“技术化”与“伪圣化”的杂揉!
坚持“文”,但又不要走向“技术化”,坚持道,但又不要走向“伪圣化”。
所谓“文道合一”,它在语言的哲学观念上是肤浅的。百年来,总是处理不好“文”与“道”的关系,就是因为问题在语言的哲学观上,将语言弄成两张皮,一是内容的,一是形式的。
现在我们正处在“文以交际”的浪潮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要走向“文就是道”。无论从历史的、哲学的角度,从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角度,还是从人的个人发展角度,都是合理的,这是21世纪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