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理论视解来观照现代语文教育。论文三个维度对语文学习特点作了深入考察,以此为基点从三个向度展开了对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和价值追求的理念探讨,进而初步构建了以“能力为核心,发展为主线,人格为目标”的现代语文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的操作实践提出了一些策略性的意见与建议。
语文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广泛而持久的关注。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直到今天仍余音绕梁,时有回声。这场大讨论对检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比较而言,在持续至今的大讨论中,过多的是急切责难和要领之辨,缺少的是理性而务实的建设性意见。“找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那种离开语言教育现实的空洞指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们应当提倡实事求是地找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语文教学先‘立’后‘破’,不能先‘破’后‘立’,更不能只‘破’不‘立。”从这一原则和愿望出发,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逐步铺开之际,我们有必要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的教育理念来深层透视并积极构建新世纪的语文教育。
一、语文学习的三个维度
语文学习的特点,是我们进行语言教育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所谓语文学习的特点,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所体现的方法、途径和语文对学习者的影响与效果。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比,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一)语文学习的广度──全息兼容的广延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语文学习资源看,不光语文课本、工具书是学习资源,其他图书、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也是重要的学习资源,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以及家庭、校园、社区都可成为重要的语文学习场所;从语文学习内容看,传统文化、异域文化、风俗民情、家事国事、日常生活等都可成为学习内容。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者说,各种社会性活动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渠道。可以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等课外活动学习语文,也可以通过参观、调查、访谈、考察、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学习语文,还可以与师友、同学、伙伴交谈交流中学语文……由此可知,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素质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背景、社区文化水平、校园文化生活呈正相关,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联。因为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与经历也就是有意无意的历练。为什么那些语言水平较高的学生大多把功劳归于课外,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但这决不是说学校语文教育无所事事,无足轻重,这正说明了语文教育必须注重母语学习的特点,积极开发并充分利用母语学习的课外资源。正因为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校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在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