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综合论文 ›› 文章正文

走出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误区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03日 11:57 浏览次数:785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6026

笔者有幸参与了20年绿色学校的检查评估工作。在检查教师的备课本及与教师的座谈中,我们发现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显然依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教学的手段方面,都拓展的不够,归纳起来有三大误区:

一、目标笼统模糊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相关的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评审绿色学校的重要标准,占了3 0%的分。由于环境教育必须要与学科“贴”得紧,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宾夺主,这首先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把教学目标中的子项目——环境教育的定位与定向把握的很准,才能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绿色熏陶。然而,相当部分教师拟定的环境教育教养目标比较笼统、模糊。例如,有的教师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自己上的思品课也好、语文课也罢,凡是能结合环境教育的课文都是这么一句话“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放在任何一篇课文都适用。“环境教育”的内容那么广,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拟定目标,其教学效果也是令人生疑的。
  “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学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边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奋力达到的目的,是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的参照物。”在小学的语文、思品、社会等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是在课堂中进行环境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其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性的,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的课文中,上下篇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安排。由于这个特点的存在,给学科实施环境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宏观掌握全套教材,微观实施,拟定每篇课文明确而扎实的教学目标,遵循针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或进行环境伦理道德的教育或强化环保行为的教育,“一课一得”“一课一练”,使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尺度”把握欠妥
  在中小学的课本中,环境教育明朗性与隐蔽性并存。所谓明朗性,就是教材的主题是明显的,环境教育内容是直接地、毫不隐晦地表露出来,可让学生直接从中受到影响的,如语文科的《只有一个地球》、思品科的《森林王国的毁灭》等,类似这样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教师都能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绿色的熏陶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珍惜资源的教育。隐蔽性是与明朗性相对而言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在相当部分课文中是不是明显地表露表现出来,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发掘。
  比较难以把握尺度的是环境教育隐蔽性的一类课文,有的该结合环境教育的没有结合,不能结合的硬扯上去,牵强附会、画蛇添足。如毛泽东的诗词《长征》所赞颂的是红军不畏艰难险阻,满怀革命豪情的英雄气概,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很好的教材。可是有的教师却抓住“乌蒙磅辞走泥丸”联系实际谈灰尘的污染,令人哭笑不得。又如小学语文课文《鸬鹚》虽然主要写的是鸬鹚捕鱼,但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田园风光的秀丽。教师完全可以挖掘课文的深义,用捕鱼者、鸬鹚、自然景色水乳交融的和谐场面,去震撼学生,感染学生。这种不带有规范性、强制性和压迫感,“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教育。”的却忽略了,实在可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花功夫去钻研教材,探索、提炼教材的环境教育价值,教材的环境教育功能才会增强,教学效果才能大大地提高。正如苏霍姆林基说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

三、方法拘泥刻板
  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存在这样的通病—一就是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谈得少,千遍一律的渗透模式,拘泥刻板。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例如,在评估绿色学校时,由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老师是有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当谈到“举例说是怎样结合的?”大部分学生就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欲求得最佳的教学收获,就必须形象鲜明、浅显易懂,教材内容不同,采取的教学手段也不同,教师不必在总结课文时,非要强调“我们要热爱大自然”,“我们要保护环境”。
  让学生在愉快和笑意中既接受教育有增长知识,胜过一百次生硬的说教。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人》,我们完全可以集审美教育与环境教育一体,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在指导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颂课文时,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草塘”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感受书中的“我”热爱北大荒的情怀,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日臻“净化”,教师在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共存的重要性。

此外,在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要取得开拓性的进展,还必须重视教育教学科研,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促使素质教育的整体提高。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