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应正确认识相对应的关系,科学合理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对于实施数学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主动的发展。
关系之一: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数学的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有扩展性,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可是如果我们以一堂课有没有多媒体为优劣的标准,那就走向极端了!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应该考虑该不该用,用在哪个环节上?其次要看是否符合教学的规律。如情境创设、演示验证的过程等,这些在多媒体上演示,可能不如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过程来得真切。反而牺牲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为手段而手段,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很多直接、鲜活的视觉感受得不到体验。教学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发展想象、启迪思维、形成智能都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管是否需要、效果如何,将实物、挂图、录像、投影等一齐用上,结果弄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耽误了教学时间,降低了教学效果。如有一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采取动画演示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可这是牵强附会,老师忙得"该死",学生感到无聊,学生只是在那儿"大眼瞪小眼儿观看节目",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发展,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倒沙子,采用这个古老的实验最易让学生发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且课堂气氛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经过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牢固,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单纯的用眼睛看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演示,不如让学生亲手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更有利于知识保持。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实效,哪种方法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就是使用最便利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效益。总之,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配搭,适时展示,恰到好处。切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