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学习方式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在多元智慧中享受。
(案例二)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展开充分自主的学习。有的同学通过朗读来领悟;有的同学将描写精彩的段落背了下来;有的同学借助收集到的有关邱少云的资料学习课文;有的同学则通过对课文的领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还有的同学则以写诗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其中就有这样两句:①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②纹丝不动人如石,烈火焚烧若等闲。
由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那种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探究者,教师则“顺乎其天性”,让学生耳听、眼看、口诵、脑想……“全频道”地参与,“立体式”地感悟。最终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那么如何实现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下面我提几点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策略1、大胆地“放”。“放”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⑴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求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立足课本,放眼课外,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及精妙的广告词等;让学生到网络中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如学习《长征》前让学生查阅在关长征的故事,了解时代背景。⑵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瑰丽、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允许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向教材、向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⑶课后——放手让学生去拓展,提倡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学习的结果。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瀑布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等有关环保的课文后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当地的环境,写调查报告,设计环保方案,然后办一份以环保为主题的手抄报,这样不仅深化了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迷人的张家界》等课文后让学生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点设计线路图,配上诱人的宣传语,参加“最佳小导游”的演讲比赛,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造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