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概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语文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过去,中小学语文课程采用统一的语文教材、教参。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下的余地加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调和开发能力,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语文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体验性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忽略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