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力,美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提出了逆向课程设计模式,它是指在课程设计中,首先应明确课程目标,然后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课程设计。整个设计过程分三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一一确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一一安排各种教学活动。
在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应该考虑,学生应该知道什么?他们应该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去理解?需要长久理解的是什么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确定预期学习目标的四条标准:一、根据什么确定哪部分 内容是整个课程内容的核心?二、根据什么确定哪些内容属干学科的核心地位?三、根据什么确定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四、这些核心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专家就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包括非正式的一般性了解,比如口头提问、观察和非正式谈话等;日常性的考查或考试、开放性的提问、安排实践活动等。
在学习活动安排及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出明确的指导学习的计划,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内容及具体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通过逆向设计,课程材料得以选择 .课程内容得以成形,学习指导过程得以发展,评价工作得以准备等等。
逆向课程设计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两点:其一就在于可把课程设计看作有目的的任务分析;其二在于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将评价看作是教学过程中应做的内容。
教学三境界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焦怀’,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摹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我们熟知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我认为,教师教学也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知识。题海战,反复训练,不管什么题目,先让学生做几遍,混个脸熟。第二个境界是教方法。教方法的老师就比较高明了,不是就题讲题,而是通过题目讲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我总结出来的第三个境界是教心态,或者说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