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国科学家学而优则仕,甚至把自己的理想就定位于学术上有所成就后就做个官,即使是在中国留学生中,不少人成功的标志也是升官发财,这是阻碍中国的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复几何及相关数学理论国际会议”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尖锐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真实的往往是美丽的
丘成桐是全球唯一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科学家。他在33岁时就因为微分几何方面的成绩而获得了全球数学界的大奖菲尔兹奖。昨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能够一直埋首于数学研究是因为他觉得数学非常美丽,“真实的往往都是美丽的,数学定理也都是非常真实客观,其实,科学都是美丽的,因为科学都能够用非常简单的话来描述真实的宇宙现象。”
数学不仅美丽,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丘成桐说,虽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需要金融等领域的人才,但是更需要基础人才,数学就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中国是数学大国,但还称不上是强国。他坦言,中国缺少一批年轻力强,把数学研究作为真正的兴趣所在的数学家。这与中国整个学术环境和对学生从小气质的养成有关。
重名利羁绊科学发展
从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点是气质,这是丘成桐的看法。因此他在招学生的时候,除了看学生是否用功,成绩是否优秀,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就是气质是否好,因为“有些学生虽然书念得好,但是有了些名气后,或者在美国做到了大学的终身教授后,往往觉得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了,就不想做学问了,学术上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如果科学家整天想着发表论文,升官,评上终身教授,那就不可能做出很大的成就。丘成桐认为,中国不少科学家对权力看得太重,有些科研人员把做官、发财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在国外,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一辈子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生兴趣的,并不把做官作为自己成功的一种标志。丘成桐坦率地说,他接触过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心目中的成功就是今后回国后做大官或者是下海赚钱,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原始目标也是名利,这也是在学术上无法有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中国缺少那些觉得学术上的问题不解决自己就没有乐趣的人。
中国学生基础并不好
对中国学生的知识基础扎实这样的说法,丘成桐认为有点盲目。他在中国作讲座时,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不知是否平时对学术问题思考不够。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的国家的学生弱一点,丘成桐对这种说法并不苟同。他说,在10多年前,他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他们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都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的高校大量制造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硕士,而学校里导师与学生接触得也比较少,甚至不重视学生的培养。中国中学里数学课教授的内容比美国中学教授的内容要少,也更容易。微积分对于很多学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稍微好一点的中学几乎都教授微积分,而在中国即使是大学生,微积分也不是必修课。他认为,还是应该提倡学生多听名家的讲座,多看些课外书,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