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前沿

在这里,我们精选了小学数学名家们多年来的教学心得,以及国内外的最新数学教育动态。你可以了解到更多的数学教育前沿。

数学名家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数学教学前沿 ›› 数学名家 ›› 文章正文

要做一个能创新的教师--名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四)

责任编辑:小西瓜 发表时间:2014年05月06日 09:26 浏览次数:946
No.A45291

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说他不是名师,他和名师的距离还非常遥远。吕型伟先生积其60年从教经验,智慧地概括出了三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三句话也是他一直努力追求的。他认为,要成为名师,这三句话一句也不能少。其中,第三句又显得更为重要,一个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创新。

他的座右铭是:“宁静为学,宁静为人。”他愿意做一名平凡的教师,但他不甘于做一个平庸的教师;他安心于自己的职业,但他又不安分于自己的工作,他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创新。他觉得,既然他是一名教师,那就要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对教育的追求。要在尊重教育共性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教育个性和创造性。他在从教十多年后,提出并尝试了“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

“非指示性”教学是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指示”教学的反拨,同时也是对西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的反拨。在对两者进行撮合后,他取了一个新名词:“非指示性”。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郑老师和同事们对“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名称内涵、研究定位、教学形式、教案形式等作了具体的探讨。

郑老师“非指示性”教学改革提出六年来,虽然受到一些质疑,但更多的是关心和鼓励。2003年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人民教育》刊登了他的“非指示性”教学案例,并特地加上编者按语以示推荐,还组织了专家和同行展开讨论。《教师报》则用整整两个版面对郑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改革进行专题报道和介绍。《中学语文教学》曾先后用了七个期次刊登“非指示性”教学的介绍和讨论文章20篇,并于2004年联合浙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浙江省中语会共同主持召开了“全国‘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改革现场研讨会”。

“非指示性”语文教学是一个改革课题,至今仍处在动态的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现在,郑老师正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鼓励下,和校内外的诸多同行一起,继续对“非指示性”语文教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正在撰写30万字的《“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专题书稿。

有人说,社会转型期的教育界是“浮躁与尴尬共舞,口号与模式齐飞”。郑老师经常以此来告诫自己,让自己记住:搞“非指示性”教学改革,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是为了非分的名利。搞教学改革,必须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律,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反思能使人扬弃旧有的思维模式并生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新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浙江省先进科研工作者、温州市首届名师温州中学林国爽老师说, 1988 年他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苍南中学。毕业后的两三年,虽然时间不长,他因着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需求变化而不得不经常性地重新定位教学基点,但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林老师开始留心教学研究了。1991年他第一篇关于高考作文题评析的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发表,这消除了他原先对教学研究的神秘感。此后7年,他边教边研,在省级及其以上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多篇。由于缺乏良师指导,他思考的领域并不宽泛。1995年在学校以科研兴校为导向的影响下,他独立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市场经济背景下学生心理研究及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他认真调查和思考,课题成果获得了温州市1996年“双百工程”青年重点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与此同时,他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获得了“市教坛新秀”称号,1998年顺利地通过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

从1998年至2003年间,林老师负责学校教科研管理工作,组织了两个省级课题研究《校园群体文化活动与素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研究》,后均获得省二等奖,推动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涌现出一批名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步入省“科研兴校200强”之列。

虽然林老师的科研成果都是建立在反思并追求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合理性的基础上的,但是他发现,自己所做的研究基本上是将现有的某一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即理论的实践化;而不能将教学的一些情境和事件提炼出某一理论来,即实践的理论化,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方面。 2003年3月他又一次进入浙师大,攻读教育硕士。在这脱产学习的一年里,他在王尚文教授及蔡伟、李海林等多位教授的精心指导下,系统而扎实地阅读了学科相关的前沿理论,认真研究新课程改革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语文学科性质、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后现代课程论等等,并拥有充分的时间以对自己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作一次整体性的反思。

2004年下半年,他被调入了温州中学,再一次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这意味着新的思索必须随之展开。他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通过积极的反思,认识到:过去那种线型的、静止的课堂教学研究已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的需要。在认真完成学校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于今年3月终于完成了第一本专著《“教”:为了更好的“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

他说反思需要反思者敞开自己的胸怀,反思的动力来自于自我认同,反思之重要在于收获实践性知识,反思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

返回〖数学教学前沿〗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