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重读”课文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9日 15:53 浏览次数:2098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301

探究这种状况的成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教学参考资料的盲从、依赖。正像钱理群教授所说的那样:“分析得过于绝对,过于‘死’,仿佛对作品(课文)只能有一种理解,一种阐释;教学就是要追求‘唯一正确’的‘结论’”。二是教师这一主体缺乏独立性,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读者自己去理解、阐释课文,因而也就缺乏发现和创造。所以,提倡“重读”,关键是不唯书,跳出教参的束缚;还要不唯上,自己去读、去感受,其次才是参考、学习、借鉴。

这里想举几个例子,说说“重读”的可能性与价值。《小猫种鱼》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猫看见农民种什么收什么,就也把小鱼种进地里,希望到秋天也收获许多小鱼。教参上把小猫当成了不动脑的典型,许多年来教师就这么教。但换一些角度“重读”,我们就能得到几种新的理解和阐释:小猫爱学习,肯向农民伯伯学习;小猫爱劳动,不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小猫肯动脑筋,要不怎么会想到种小鱼?既然这样,小猫即使在秋天“一无所获”,他也会得到教训,改正错误……再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读完后都会对小女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有人会说,讲同情、怜悯怎么够?其实,对“怜悯”的解读,不要只停留再对境遇差的一方的施舍上,“怜悯”在本质上是与公正、平等相对应的。如果一个人连怜悯之心也没有,又谈什么“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更何况,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的本意就是对弱者的怜悯与同情。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能这样“多元”解读的大多是文学作品,真正的文学作品总包含多重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课文的魅力大概就在这里:常读常新,给读者带来“发现”的喜悦。这也正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文章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它的生成与学习都离不开读者的创造,所以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时是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把握这点,对语文教学焕发生命和创造的活力意义重大。

也许有人要问,任何课文都要这样“重读”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有一点要明确,读出新意也好,提出新见解也好,都应是课文本身所包涵的,而且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