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重读”课文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9日 15:53 浏览次数:2145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301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语文学习》杂志“名作重读”栏目推出了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的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钱教授对鲁迅等著名作家的名作进行了“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的“重读”(笔者注:本段中的引文均来自《名作重读》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钱教授的“重读”,给曾经读过这些名作的读者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莫大的启迪,更在中学语文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比如大家熟悉的《社戏》,不同地方不同年龄的读者的阅读思路、角度几无二异,即:社戏本身的民俗学、美学价值,以及在“看戏”过程中所展现的农村少年的客观形象,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作家的向往之情。而钱教授在《读一读〈社戏〉全文》中认为,“鲁迅写‘看戏’,其‘意’不在‘戏’或‘看戏’本身,而是通过‘戏’(‘看戏’)这面镜子,来折射出自己‘内心世界’的某一侧面”。因为“在鲁迅的眼里,中国的戏院不过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他对戏院的观察与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与发现”,“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剧场上的‘咚咚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对于他竟然成了一个‘灾’难”。读了钱教授的文字,再来看《社戏》,我们耳目一新,真是感觉到了看戏过程中,鲁迅“不同寻常的、极其个性化的感觉与感受:他的被侵犯、挤压,被监禁、拷打感,他的焦躁,沉重,紧张,不安,以至恐惧………如此真实而又惊心动魄地向我们展示了鲁迅敏感的、被扭曲的、受伤的灵魂。——而且应该承认,这正是我们从鲁迅许多作品中所看到的那个‘鲁迅’……”

在读“名作重读”时,我一次次地想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像钱教授这样的“重读”,也应当像花一样绽放在小语界。我们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有不少也是公认的名作,有的也许够不上资格,但也是传统的篇目,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一次次重读,不同的人是可以有色彩各异的“重读”的。而放眼现状,我们的教师对课文的解读却几乎如出一辙,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做教参的“二传手”甚至是“奴隶”,没有“重读”更缺乏“别出新意”。而学生们读一篇课文,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脑袋也大多在“装入”同样的观点与认识。就这样代代相传,习以为常。所以有一位中学特级教师毫不客气地批评:“我们可以沉静下来,深入想一想,通过上千堂语文课的‘训导’,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当中,甚至连一些基本语汇,都成了‘公共’的了,都是两两结合的。譬如白衣天使与护士、医生;蜡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与教师;残酷、黑暗、吃人与资本主义、旧社会;光明、温暖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等等。”如果学生的读写,首先是读,钻进了同一个套子,那么学生的个性何以有“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时候?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