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选择性的增加,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要使学生有更大范围内自主选择时间和空间,学校、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掘课程资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具有课程资源意识和观念。要意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意识到教师不是唯一的教学源泉;意识到课堂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从而确立“生活处处有学问,课程本在生活中”的观念。其次,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图书资料文本资源;要充分利用自然教学场景;要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学生、家长等人力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提供有利条件。
3.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的过程。[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的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教师要关注、倾听、发现、研究学生,要具有捕捉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但长期以来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解的时间太长,学生参与的时间太短,或根本没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缺乏选择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要改变教学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具体地说,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无序性;减少讲解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效率;留出学生自学、讨论的时间,提高主体参与的质量,突出学生思维的时间,增强主体参与的程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