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是如何利用教材和使用教材的?是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的?
传统的教学是就教材教教材,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比较狭隘。而新理念下的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不仅仅指的是教材,它还包括自然、社会、人文等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语文资源无所不在。这样看来,无论教材编写的多么好,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开发教材。其次,要处理好教材与课外的关系,教材毕竟是主渠道。第三,不要过分地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强调让学生自我积累和感悟,强调让学生在自我实践和自我体验中学语文。
2.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败。我们说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平等的对话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用的发挥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切都是为了学生,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怎样的呢?首先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第二,要亲和、尊重、理解学生,做他们的朋友。第三、激励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对学生的见解不要轻易下结论。第四,要科学的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合理的调控教学进程。
3.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兴趣?是否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有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大胆的提出问题,无拘无束的发言,乐于实践和操作,敢于尝试和验证。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强加给学生怎样学,在教师的建议下让学生自主选择。但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就是自主的,自我喜欢的(那就是“玩”。动手动口动脚动脑,相互合作、质疑、争论,表现自我、满足自我)。
4.学生形成了那些语文素养?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教学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要综合地进行评价。
知识与能力: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课外的知识,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包括人文知识。能力首先是基础的(语文运用能力),是综合的(观察、思维、想象),是实践的(操作、感悟、体验)。
过程与方法:主要指获取知识的途径;形成能力的方式;参与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学习行为的表现与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念。
语文素养是怎样形成的,主要看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思考、积累与感悟、运用与实践、审美与体验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