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实践对话: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对话教学既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题中应有意。强调对话在教学中的意义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这些正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对话的前提。同时它也内含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的要求,即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是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是教授;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因为,对话是交往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话而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因此,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演课堂主角,教师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则要敢碰书本上说的、教师讲的,敢于怀疑,这无疑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对话压力感,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对话的压力感又会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涉猎知识,独立地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学生“对话”,首先需要你放下教师的架子。你与学生之间,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对学生而言,你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无上。他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你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对你而言,你需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解放学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与学生“对话”,还需要你走进学生的世界,读懂学生这部书。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学生,这样你才能理解学生,才能用学生的目光看世界,用学生的心体味他们的喜悦和焦虑,欢乐和悲哀。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从学生身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再一次发现自己。
“对话”,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一项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作为一种意识换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正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其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一旦你与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对话”,就会突破过去那种“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僵化局面,就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可以说,你与学生的“对话”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此时你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通过“对话”,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并使学生学会自尊、尊重他人、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和坚忍不拔。通过“对话”,展示了师生之间精神追求的可能性、探索真理的热情和找到认识自我的途径。
而“训话”,作为“对话”的反面,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控制,而控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为承认主人的权威而斗争,控制的必然相关物就是那些必须服从他人意志的服从意识,其结果必然使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而使彼此之间都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