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新课程的概念重建和教师的实施策略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30日 09:04 浏览次数:2724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188

从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出发,新课程将现行课程体系的“知识技能取向”更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
  各科课程标准都从“三维目标”的视角来厘定课程目标。①在这里,知识与技能是指一门学科中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点。②过程与方法是指对所选择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只有这样,知识技能的意义才能被不断重新建构出来。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一门学科而言是伴随着对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当每一门学科实现了三者的真正统一的时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完成了知识观的转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才能得以落实。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国的基础教育将摆脱精英教育的影响走向大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二、新课程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解释
  旧的课程体系中,教学过程“对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互动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互动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教学中互动交往的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以下特性。
  1.交往的意义关系──共同主体,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敞开心扉,彼此接纳,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第一品性──民主性。
  2.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文化的交往;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的创生,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使师生走向对方内心世界,达到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第二品性:合作性。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