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第三,师资培训加力度。《语文课程标准》只有文本的意义,而要转变为现实的功效,则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语文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挑战,其次是已有教学习惯的挑战,再次是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更新陈旧的知识、观念、习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第四,教育评价换尺度。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客观化。
第五,标准本身欠精度。新《课程标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又如:什么叫“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本身就是实践课。“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纰漏,不一而足,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