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谈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辩证法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18日 13:43 浏览次数:1861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18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迄今为止对语文基本性质的最为科学的表述。之前,有过“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的表述,那也是当时人们能达到的认识的深度。对比起后者,前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所扩大。但本质都是“文与道统一”的问题。八九十年代,在贯彻落实“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期间,有过重视工具性忽略思想性的作法,由此引来“两史一情”教育,每天课文都要设计思想教育的“点”;也有过思想性强调过了头而忽略工具性,也才有铺天盖地的要落实语言训练的呼声。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摇摇摆摆地一路走来。个中原因,就是把握不好“统一”。我们的祖先有孔夫子“扣其两端而竭”的辩证法的智慧,也有“矫枉过正”的走极端,这两种思想方法都深深地渗入我们的遗传基因之中,思考问题时我们是“扣其两端”,行动起来却经常是“矫枉过正”。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发轫于我们看到了工具性过了头语言训练过了头的弊端。而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弘扬了人文性,却或多或少忽略了工具性,语言训练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熏陶感染自然也如风掠浮萍,人文精神得不到深刻的人文体验,以致引来了“语文课,又怎么啦”的担心与责难。坚持语文教学的辩证法,就要坚持在语文实践中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平衡,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人教版的课标教材中,是按专题组织单元。每个专题中,把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综合实践统一到一个专题中。教材的特点,是以人文性为明线,以工具性为暗线。阅读教材以人文为主线,最容易教成思想内容分析课或感悟课,而忽略言语形式;口语交际以人文话题为主线,也很容易只关注话题的内容,而忽略口语交际的形式的学习和口语的规范;作文教学以人文为主线,关注了学生写什么,却可能导致忽略引导学生怎么写。因此,用辩证法指导新课标教材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化暗为明,把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引导学生明明白白地学,扎扎实实地练,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陶冶。比如,在第二学段的每个专题教学中,可以从课文中的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出的问题和课后的思考练习中确定有关阅读词句的知识点和理解词句、感悟内容、体会情感的能力训练模块,可以从“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确定有关构词规律和理解词句意思的方法,从口语交际教材中确定口语交际的要求与方法,从习作教材中确定习作的要求与方法。在教材的暗线中,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模块的训练中,有感悟某种语言规律的分析、比较与综合,有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比较,归纳与概括,在口语交际与习作练习中,有选择材料、遣词造句的比较、分析,和写具体时的想象,有按顺序或说或写得逻辑思维。用辩证法指导语文教学,就要在备课与教学中,把课文中的工具性化暗为明,化隐为显,在字词句篇和记忆思维想象的训练中熏陶情感和陶冶心灵,培育语文素养。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