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30日 09:05 浏览次数:1871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183

一、共性与个性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幢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备基矗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幢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再如,“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