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体要求就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课程标准又进一步指出:“语文是初中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语文教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达到教育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途径来进行的,学生所面对的是教师、教材,所活动的范围是教室,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达不到社会所需。对照课程标准精神可以看出,形成这一严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语文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首先从语文的性质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用语文。可以说,没有语文,人们就无法交流,社会就无法发展。另外,我们的语文是母语看,因此它有着丰富的语文资源,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是语文,可以说社会处处皆语文。事实上也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从说第一句话开始,都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学会的。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却偏偏忽视了这一点,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现在看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想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精神,把实践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为此,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改变旧认识,树立全新的理念
过去,我们之所以重视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初中,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性,认为每一个学段都应该系统地教给学生知识,都应该照顾到各个知识段,学段与学段之间知识上要衔接紧密。这样一来,课时有限,传授的知识又多,所以只能抓紧每一个40分钟向学生灌输。就这样还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哪有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呢?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学生现在主要是学,用是将来的事情,对学生的“学”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学生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
现在,我们必须改变以前的这些观念,我们的文教育不单纯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从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培养。这是个全新的理念,站在这个角度去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相信你一定会认识到初中在语文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