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诗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诗中情与景的结合,又有两种不甚完全相同的情况:
一种是寓情于景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人将自己意外遇赦,心情舒畅,归心似箭,以及蔑视三峡艰险的豪迈心情,从描写三峡的风景中,以闻猿声见舟速的行动中,自然地透露出来。
另一种是情景交融
如《江雪》一诗,仅二十字,把天寒地冻与孤独无援的心情融为一体,表现了凄清孤寂的意境。
因而教者在分析诗的意境时,应该做到因篇而异。
教师通过分析,再现意境时要把诗人的主旨在特定的情景交融或情与事相结合的境界中表达出来,并非容易的事,必须讲究引学生入意境的方法。我将具体做法略举如下:
故事引入法:如教白居易的《草》,以白居易《草》诗的影响引入。白居易十六岁从江南到长安,就带着这首《草》诗去谒见大名士顾况,顾况开始时嘲笑说:“长安米贵,居而不易”,当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拍案叫绝,立即改口说道:“有才如此,居亦何难(易)矣!”
图像引入法:如教李绅的《锄禾》,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联想引入法:
一种是隔篇联。
如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可引前几册已学过的王安石《梅花》诗作联想。因为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去江宁(南京)泊船瓜洲时,在月光下眺望江南,一片绿色锦绣激起他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于是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感叹,这不就是他在《梅花》诗中所表示的“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和“为有暗香来”的必胜信念的具体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