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综合论文 ›› 文章正文

质疑——创新思维培养的起点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08日 16:02 浏览次数:2160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2796

即要立足敢于质疑,又要引导学生提高质疑不平。有的课学生非常热烈地质疑,敢字当头,但是质疑的水平却是很一般。学生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不明白”这样低层次的问题。出现这一现象说明只让学生敢质疑还不够,还得教学生学会质疑,为学生指点质疑途径。根据学习语文的特点,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质疑:从题目上质疑;从课文的语句、内容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语言运用上质疑;从课文表现中心上质疑;从在某些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地方,但却又是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质疑等等。

总之,可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是不少的,关键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生学会了质疑,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只有会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质疑毕竟是手段,解疑才是目的。谁来解疑呢?不能满足于学生质疑教师解疑,培养学生解疑才是最要紧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质疑、解疑的途径也应是不同  的。

课前质疑,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往往会提出五花八门的甚至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它是浅显的,是杂乱的,这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和学生一起共同筛选出具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于求异创新的问题来进行探讨。捕捉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我在教《逐木鸟和大树》一课时,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筛选了3个。一是:啄木鸟和大树是什么关系?二是:啄木鸟和大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三是:通过啄木鸟和大树之间的事会告诉我们什么?前两个问题是浅显的,对于这样一般性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想一想,议一议就能解决的。第3个问题是明理的,需要在学完课文总结深化时再来讨论解决。

课中质疑。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所提的问题大都围绕课文的重难点,相对较集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作知识归纳综合。如果这一步处理得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调动,新知识和重点、难点也能较好得到解决。《啄木鸟和大树》一课中,学生提出大树为什么不让啄木鸟给他捉虫?这问题提得多好呀!这正是这篇课文所需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点拔导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解疑。首先读一读,找一找,用“——”划出描写大树不上啄木鸟捉虫的句子。再指名读找出的三个句了,接着投影出示三句话,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每句的意思。然后在这解疑中再质疑。大家对这三句话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学生马上燃起思维的火花,进行深入地探究,一学生说:“别啄我!”这里为什么用感叹号?又一生说:“这样年轻力壮,身上哪会有虫?”这里为什么用问号,用句号行吗?这是多妙的质疑呀!这两个学生通过从标点符号运用上进行探究,使质疑向较高的水准发展,使理解得到更好地深化。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特殊的标点使得大树那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得更强烈。更逼真。这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让学生再次体会大树那怕痛、骄傲、没耐心的心理。此时,学生不难感受到大树正因为有了上述的毛病,才拒绝啄木鸟给他治病。通过这样的读读、找找、想想、问问、说说的解疑方法,既解决了疑点,又找到了解疑的窍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就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吗?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