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受具体语言,不要刻意追求语义的归纳。
归纳语义,必须以感受语言为基础。阅读教学已经淡化了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但仍偏重在文章中心前提下分析词义句意及其作用。其实,这是在研究这个词语、句子的用法。小学生从语言中所获取的信息往往是感性的——直观、丰富而又零碎,常常说不清、归纳不了。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懂得语言的含义,这样的感性认识也不妨碍他们去运用语言。相反,一味追求归纳性的理解,往往导致以概念解释概念。君不见词语解释条背得滚瓜烂熟,造句之时却束手无策?因此,需要:①改变“师生问答”、以说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自由读书、静静思考,少说多悟——提问旨在引领学生的“学路”,所以,有问不必答;②要改变以“讲得出”作为衡量学生懂与不懂的评判标准,可以通过情感朗读、想像画面、动作演示、运用等途径来窥探学生掌握的程度。譬如:“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尔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蓝天,像一幅古画。”根据教材要求,老师们让学生解释“一动不动”和“衬”的意思。从效果看,前者似乎不好说,后者似乎说不清。如果借助“想像”,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像1:画里有什么?(蓝天为背景,体会“衬”字);想像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画?(画是静的,由此体会“一动不动”和“停”);想像3:为什么说是一幅古画?(由此体会“屈曲”的支干、鹰以及蓝天所构成的古朴意境)(《三棵银杏树》)。
(3)重视语言积累,促进作文表达。
照着范例仿写,仿中练功,由仿到作,这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在仿写中,学习范例就会产生表象,进而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说话和写作构思提供模式。可见,小学生说话和写作时所依赖的不是概念,而是具体文章、段落或者句子在脑中留下的“形象”。如果说写作知识可以概括,那么这种概括性建立于对同类多篇范文的“形象”的叠加上。因此,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指导他们在大脑中形成“形象”。过多地传授文学知识、刻意地追求写作技艺是没有必要的。
当前,以下几种现象亟待改变:①以传授写作知识和技巧为目的所谓“作文辅导”;②脱离学生实践活动的命题作文和课堂作文以及过重的作文等级压力。小学生作文应重视“炼情”,要把写作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它成为实践活动当中的一个环节。③从范文里过度提炼和概括写作知识;④频繁而随意的读写(说)结合。读中带写,要找好读写结合点,要么是以此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理解,要么是通过模仿课文中基本的、典型的表达形式进行表达训练;若要训练,则要加强意识性,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单纯从内容上去评判说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