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语文课堂在“推陈出新、吐故纳新”的同时,却把许多不该丢弃的东西丢弃了。
一次下校听一位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棉花姑娘》一课时,她先让学生把课文通读—遍,找出棉花姑娘与燕子、啄木鸟、青蛙、七星瓢虫的对话,接着就让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进行表演性朗读、学生不停地表演了30分钟,不停地朗读。从形式上看,学生表演得十分形象,十分逼真,可孩子们的朗读却结结巴巴,没有一点儿“朗读味”。
我们知道,要想让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味,读出情,读出形,读出神,就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朗读训练,逐步达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的目标。这期间,学生不光要学会怎样读,更要体会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只有通过多次的朗读、体会,才能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出课文的情感,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书读好,进而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及阅读能力。
一位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安排了写字训练教学环节,并且在写字指导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指导点拨。一会儿实物投影直观演示,一会儿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范写,讲解。可是缺憾的是只有教师教学技艺的展示,却没有学生亲自动笔的写字实践。足足十分钟时间里,教师讲个不停、演示个不停,学生只是静坐观看,没有动笔去写。下课铃响了,教师只好对学生说:“同学们回家写好吗?”“回家写生字时一定要一笔一画地把字写好,能做到吗?”我们知道低年级学生学习写字,最关键的是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临摹、仿写,教师现场边指导,学生边实践才能心领神会。而这位教师如此这般地只管自己演、学生看、课后练,看与练脱节,看时的感觉还能在练时找到吗?练能起到作用吗?
以上两个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只是水过地皮湿,都把最要紧的语文的灵魂——语言训练丢弃了。如此教学,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提高吗?如今,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以为“培养语感,注重感悟”光读就可以了,以为只要教师讲到位,学生就能形成能力,不要语言训练,这是不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石,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语文素养的提高与语言训练密不可分。当然,在新课程改革中,语言训练应有新的内涵,过去那种机械、重复单调的训练要转化为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样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才能形成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