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此次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距教育部最近修订《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只不过一年时间,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标准》从《大纲》中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这一次课程改革就是实施这一国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应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基本国策,开展深入持久的教育改革。我是这么看,我们的这一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整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中的一部分。
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是通过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病,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正是我们课程改革要做的工作。
在这里,我不可能把《标准》跟以前颁布的《大纲》—一比过来。先说一下2000年颁布的《大纲》吧。这份大纲颁布才一年,为什么又搞出一个课程标准来?应该说准备研制课程标准的工作在前,是从1999年初开始的,大纲的修订是在研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行的。因为课程标准研制和实验的时间会比较长,所以教育部决定根据语文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针对语文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力量修订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的《大纲》是个过渡性文件,也是讨论、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它的主要改革内容有: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性把握能力。《标准》对《大纲》的发展主要是: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使这三个方面的目标综合性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新评价方式;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二、在关于学科性质的表述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提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体现了一种观念的发展和进步,您如何看待这种发展和进步?
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一节中,先谈了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基本属性。说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指明了它用于人际交流、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说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它属于文化,不同于“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自然之物,属于文化的事和物都无一例外地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