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大纲修订版到《课程标准》,体现了对个人的独特见解、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视。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标准5-6年级)”,“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标准7-9年级)”,“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标准7-9年级)”。
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我过传统语文教学忽视的环节。我国1992年大纲的阅读教学目标对信息社会的要求就显得非常迟钝。仅仅提到查字典等技能的要求,没有提到阅读方式的变化及各种新技术的使用,阅读教学目标中没有“信息”这个概念,对图书馆的使用也没有提及。
《英语的要素》把“使用媒体手段”作为与阅读、写作、听、说并列的“交际手段”,要求学生“逐步了解技术在语言交际方面的影响,认识到要有特殊技术才能懂得诸如录音、电影、电视、录象带和电子计算机等电化手段提供信息和经验的方式;认识到新的语言交际方式要求一种新的读书写字的能力。”
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从一年级就要求学生“使用学校和公立图书馆”,要求二年级学生开始阅读信息性非虚构材料,之后信息性非虚构材料在阅读内容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大,三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使用百科全书,四年级要求学生把书面材料(书、杂志、字典、百科全书)作为信息源利用。
《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标准5-6年级)”,“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标准5-6年级)”,“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标准7-9年级)”,“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标准7-9年级)”,“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7-9年级综合性学习)”,“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7-9年级,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7-9年级综合性学习)”
面对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式,面对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教育目标,革新教育内容和方式,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而努力。通过以上对人文素养、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简单分析和比较,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具有了相当的国际可比性。在新的思路和观念的指导下,它必将为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