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是教育的根本变革。为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式。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台的,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它具有鲜明的现代背景和国际视野。
本文将从语文素养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等几个维度,比较《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英语的要素》、美国芝加哥市奥克兰学区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等文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分析它们对现代社会需要的敏锐程度。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思想教育,“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2000年修订大纲中,《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涵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课程标准》力图纠正我国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倾向,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综观几种国外课程文件所体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大都非常重视文学教学,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英语的要素》提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一种文化籍以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和人类生存状况和情感世界的理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如身临其境地阅历一些地方、人物和事件(如离开阅读他们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阅历的),丰富他们的生活。它把文学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文学”作为与“语言”、“交际能力”、“思考能力”等并列的教学目标。它的文学教学目标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