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的最善于创造的伟大科学家们,也都是最善于吸取他们前人的成就的。
历史上每一个发明创造家都离不开自学,光是老师问什麽学生就回答什麽,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的。
如何着手从事研究工作呢?我觉得,如果有导师指导的话,那他就可以告诉你这门科学过去有谁搞过,大致有些什麽资料或著作(具体材料他也可能不知道),然后你可按这线索去寻找。这样做当然还比较好办。如果没有导师,指派你一个人去建立这个新部门,那应该怎麽办呢?我想首先要了解这门科学在世界上最有权威的是哪些人或那些学派,然后拿这些人近年来发表的文章来看。起初很可能看不懂,原因大致有两种:第一,他所引用的教科书,过去我们没有念过。那很好,从这里知道我们还有哪些基础未打好,需要补课;第二,他引证了许多旁人的著作,这些著作我们不一定全部要看,但可以从这位科学家提供的线索开始,按他引证的书一步步扩大,从他研究的基础一步步前进。这样时间也不致花得太长,有的花一两年,有的三五年就可以知道个轮廓了。
“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50年代中期,数学研究所中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作出较好的结果的,在他们中间滋长着自满情绪,或在同一水平上不断写论文的倾向,华罗庚语重心长地说:“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所谓“速度”就是要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
不急不躁,细嚼慢咽。首先应当提出的是不急不躁,细嚼慢咽。一步不懂不轻易走下一步,每一方法都力求运用熟练。读十本八本,不甚了解,反不如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得精通烂熟。所谓烂熟不只是会背会算,而是能掌握基本精神、基本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并且必须注意它的连贯性,依照深浅,一本一本地学习下去。
一言以蔽之,我们必须认识科学知识积累性。学习科学知识有如筑塔,级级上升,每一级都筑在以下诸级之上。因之,一级不稳,就筑不上去。
治学之道应该是‘宽、专、漫’1979年之后,华罗庚更提出了“治学之道应该是‘宽、专、漫’。所谓‘宽、专、漫’,就是基础要宽,然后对专业要专,并且还要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的领域。”“宽、专”易于理解,“漫”是华罗庚的切身体会,经验之谈。当初他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的得意之笔。他在谈到数论组的研究方向时说:你们弄懂了解析数论,再学一点代数数论,就可以将解析数论的结果推广到代数数域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