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刘江)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曾被认为是改革先锋之举的定量考核,却受到了越来越激烈的批评。在此间召开的两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陆善镇尖锐地说,假如陈景润被量化考核,他很可能无法在解析数论方面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把200多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一步。
目前,很多高校都实行以各种量化指标为基础的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与每一个人的利益“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毕业成绩、职称、科研经费;对单位和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什么级别的学术奖;承担了多少、什么级别的研究项目等等。
陆善镇说,陈景润在十年内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论文也是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中国科学》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评价标准,陈景润既不可能当上教授,连工作可能都会成问题。
陆善镇认为,统计考核从国家宏观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来讲是必要的,但是当一级一级贯彻到学校、专业、个人时,就出现扭曲学术发展规律的情况。很多大学纷纷推出了相应的鼓励机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成为师生重要的学术评价标准,而且还可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陆善镇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规定,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获得5万元奖金,国内核心刊物则为5000元。而华中地区一所高校则称,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可获得奖金50万元。强化量化指标的后果是,浮躁之风盛行,急功近利的行为越来越突出。陆善镇说,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是需要沉下心来的,考核的压力使一些师生把精力用在发表文章而不是研究问题上。他发现,有的学生和老师单纯追求数量,一年能出好几本书。“那是用手而不是用脑子写的文章。”还有的“聪明人”则将一个重大项目的论文拆成几篇发表凑数。陆善镇忧虑地说,很多学者不再把好的成果发表在国内的优秀刊物上,而转投国外,因为那样可名利双收,这导致国内学术期刊质量明显下降。更令人关注的是,大量排队积压的论文,使发表学术核心期刊成为一种具有垄断性的权力,出现了寻租现象,为发表文章而交纳“版面费”成了公开的秘密。
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总编辑万锦堃教授,多年从事评价标准问题研究,身边发生的事情令他潸然落泪:一位研究生为了完成必须在核心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的任务,外出卖血交纳“版面费”。万锦堃说,目前大家公认的“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1500余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1000余种,其容量可供1年发表论文15万篇。目前,全国有30多万名研究生,按照很多学校研究生毕业需发表论文1篇,博士生发表2篇来计算,即便核心学术期刊完全提供给他们都不够用。陆善镇在当校长时,曾因工作繁忙而将一位博士研究生送出国进行联合培养,这位学生在第5年才发表了一篇论文,却引起国际数学界的轰动。他感慨地说,如果在国内,他肯定连毕业证都很难拿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简单化地进行定量考核,是当前高校粗放型管理的典型表现。
万锦堃透露说,他们最近向清华大学递交了一份《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提出“综合评价梯度”的概念,建议考核研究成果不再以是否在核心刊物发表为依据,而通过综合考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网上下载率等指标,进行更科学的评价。清华大学已表示,将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文科与理科,基础性学科与应用型学科等的不同特点,全面评价教师学术成果。纪宝成说,中国人民大学已决定把教师的考核年限拉长,给予学者更加宽松的环境,集中精力进行深入研究。陆善镇说,更根本的问题是形成良好的学术评价机制和氛围,遵循国际通用的同行评议、匿名评审等手段,使判断更加接近客观和真实,更有利于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