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的大潮,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崔峦同志认为在这些变革中,一个重要的观念变化是树立了“开放的、与显示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在香港“两岸四地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上的报告》)。语文教学无论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还是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都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最佳地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看今日的语文课堂,多元地联系生活现实,促进学生感悟,正在成为热点。
然而,“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这一命题本身也标示出语文教学不能等同于生活,即既不能不联系生活实际,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实际,也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高于生活:联系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应当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
教《葡萄沟》一课,一位教师在导读到“葡萄干好”这一部分时,拿出一包吐鲁番产的葡萄干,要学生品尝后作产品推销。这一环节的设计应当是不错的,学生要推销好产品,必须读懂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是从荫房晾干,因而有颜色鲜、颗粒大、味道甜的特点,而“非常有名”。另一方面,如何推销介绍,又是对交际言语的很好操练。同时,还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和情趣性。但是,一位学生上来作推销时却吆喝着:“噢,快来买葡萄干罗,葡萄干!5元钱一大袋,先尝后付钱,味道不好不付钱!买葡萄干罗……”于是在一阵笑声中便完成了这个环节。显然,学生把生活中小贩沿街叫卖与推销产品完全混淆了。这二者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区别的。生活中的推销产品,其言语品位要求无疑要高于沿街叫卖;而语文课上的推销产品,更是一项有交际言语训练目标的解读操练,又岂能只满足于将生活中可能是比较粗俗、随意、不够文明的原型搬到课堂中来,而失落了由生活行为转换为教学行为时的所必须有的提炼和升华的加工过程。
那么,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现实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