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如数家珍,脱口而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我为你们准确的记忆喝彩!不过……”老师话锋一转,“这些都是书本上写着的。生活中,你们见到过用‘泊’字的词语吗?”
“泊车!”略思片刻,一位学生起身应答。
“泊车”?话音刚落,几个心犯嘀咕、语言敏感的学生,扑哧笑了出来。
“只听说过‘泊船’”,几乎与此同时,老师相机而问:“你在哪里见到的泊车?能告诉我们吗?”
“香港!停车就叫泊车!”学生爽言诠释。
“行万里路,历万端事,与读万卷书同等重要!”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下这句话。
这句话,连同这个教学场景,将读“有字书”与“无字书”唤醒并融合,将课内外阅读的障壁洞穿并贯通。它宛如一粒豆种,种在了学生的心田,也种在了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