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想到了“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以屈求伸、卧薪尝胆”等词,既复习了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让学生明白了“‘挺直’和‘弯曲’就像‘进’和‘退’一样。对于一个人来说,弯曲不是丧失人格和尊严,而是一种变通和策略,为的是更好的生存。”
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的伴随下才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很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凡是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而刚才的练习方式独特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学生如果说对了某个成语,就像猜谜语猜中了谜底一样兴奋。我在一个月后再问起学生,他们仍能如数家珍,说出好几个成语。相信《山谷中的谜底》中的这个道理伴随着学生的成长,会对他们做人、处理事情方面都有很大的助益。
三、前后对比体会深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节里有这样两句话: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我提示学生学这些文字要结合《古诗两首》来学。学生们纷纷前后文对比着看,又相互议论起来。一位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时,联系了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律》里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司马迁的行为就如这两句诗所言,他在用行动证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受到他的启发,在学第二节时,学生读到“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也纷纷联系古诗句。又一位学生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在《观书有感》里这样写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司马迁正是通过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才使自己的心智更加开豁,更加敏锐,为以后写《史记》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