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课题之处提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眉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密林怪客》这一课题,“怪”是题眼,引导学生从这个字上思考,学生就会问“怪客”是谁?它做了什么事?等。
(2)从矛盾之处提问题。在课文内容中安排“矛盾”之笔,这是作者的匠心所在,精警之笔。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之处,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海滩上的小姑娘》一文,小姑娘看到美丽的贝壳,情不自禁地说:“啊,真好看!”既然小姑娘这么喜欢贝壳,画家给她贝壳,她为什么不要呢?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了提问题的方法,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认真阅读,在潜移默化中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读书实践中自学。
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历经初读、精读、积累与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并体现不同阶段的特点。
初读,是读一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学一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读懂部分生词的意思;读懂课文部分内容,对读不懂的词句作个记号,留到精读时再学习。初读阶段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课题的探索开始,也可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课文内在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是交代自学任务,指点自学方法。
精读,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初读时遇到困难,要在精读时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在这阶段深化。有些老师认为精读阶段任务重、难点多,学生难以自学,主要靠老师讲解。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精读阶段的任务,犹如树上的果子,老师不一定要摘给学生,给学生一根竹竿或者一架梯子,学生就可以打(摘)到果子吃。对课文的重点句段,学生理解的难点分散,或者指点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还是基本上可以学懂的,关键之处,老师再来个画龙点睛,学生就能学得很深入。
如《田忌赛马》一文是有关人生智慧的教育,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精读时如果直接从难点切入,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若老师指点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则能通过自学解决这一难点。精读时指导自学过程如下: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能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的?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1、2题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为基础,学生就能较顺利答出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