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语文闲谈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语文闲谈 ›› 文章正文

品味我心中的语文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5日 16:05 浏览次数:2607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11045


  语文课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换言之,它既不是知识课程,也不是理论课程。因此在我看来,学好语文的惟一途径是多读多写,能力和素养在日积月累中“生成”,舍此别无什么“立竿见影”、“多快好省”的捷径可走。多读,就需要感受、体验、品味,最好的阅读境界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没有这一点“入”的功夫,任何“出”,什么理解、探究、超越、创新等等,都是空话。中国的说法是“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谈到阅读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认为没有感性作为基础的理性分析,就像“热带人未见冰前,为之语冰,虽喻以物理、生理二学,而不知水之能凝,冰之为冷如故”;让热带人了解冰的特性的最好办法是“直示以冰,使之触之”,阅读文章亦应重视感性,“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音,灵府(心中)朗然,与人生即会”。
  从感性入手的途径有很多,我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加强积累和诵读(包括适当的背诵)。在我看来,采用诵读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强化和延长对文本情感体验的过程,诵读是积累的好方法,因为一旦能做到心、口相应,背诵只是其自然而然的结果,是水到渠成。鲁迅当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揶揄那位在诵读古书时迂态可掬的寿镜吾老先生,其实未必是对他的完全否定,鲁迅自己也从积累和诵读中得到不少益处。老一辈的学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如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著名学者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当然,对中小学生来说,好多名篇的深意和妙处未必都能理解欣赏,比如杜甫《绝句》中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琅琅上口,真所谓“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但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秋”云何,“万里”怎解,小孩子岂能了了?这得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深层意蕴。然而,这并不影响孩子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和声色之美。
  在现代人越来越面临着精神贫困化、文化市井化和语言浅俗化危险的今天,提倡中小学生积累和诵读,更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有利于下一代的终身发展。记得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位教师小时候被父亲逼着背诵古诗,十分地不情愿,也不知什么时候背了柳宗元的小诗《江雪》。参加工作后对不理想的环境感到苦恼,就借到河边垂钓来排遣孤独,忽然,脑海里浮现出《江雪》中的诗句,于是从渔翁独钓的身影,体验到了在孤独中傲然独立的精神,心中萌生了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的信念。这位教师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得到体会,提出适当背诵古诗词能为提高下一代的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看法。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