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曾有人观课后质疑:假如上课学生的写作基础没有现在这么好,又会怎么样?正如笔者所看到的,学生当天的表现相当不错。无论联想与想象,立意或构思,学生的知识储备都很出色。但这些学生的基础是公开课教师直接“给”的,还是有效“导”的,抑或是学生原本就有的?观课评教者终究体会不到。这班学生未经执教教师辅导时,其相关写作知识、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的基础究竟怎样?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什么?提高了多少?这些问题,都是执教教师无法绕开的。我们知道,只有分析、把握了学生的现状,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设定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而这些因素,都是巡演优质课并不在乎的。
再次,执教教师的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仅此而已。在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从课件里选择任一幅自己感受最深的照片,形象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并谈谈自己的内心感受。而真实的情形是,教师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画面”强行置换成各个小组“分领任务”,以符合其课件的“预设”。诚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固然可以制造出一个十分完美的世界,但另一方面,它也只能制造出一个确定的世界,一个‘无’的世界。”既然执教教师要体现“生命同构、角色互换”的教学目标,就应该任由学生自主选择“生命”与自然选定“角色”,否则如何体现“经历过程、体会方法”的设计初衷呢?课后,有人评说该课“好像在戏院里看‘教学剧’一样”,话虽说得有些严苛,但至少证明执教教师陷入了“教师预设太多,学生动态生成太少”的弊病中。在“教师到底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等一连串问题上,巡演优质课执教教师实际上是缺位的。
主办方怎能隐性推波助澜?
当下,一些优质课巡演活动仿佛有愈演愈烈之势。除了部分受邀者乐意“出镜”或无奈“救场”外,作为各级活动的主办方是否也有不可推卸的部分责任?
众所周知,为了显示并提升大型教学研讨活动本身的档次、规格,主办方往往要请一些“腕”级教师来装点或“示范”。而在一次优质课巡演活动之余的闲聊中,一位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对我们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唉!现在一接到要我上《荷花淀》的邀请,我就有想‘吐’的反应。所以我现在都会改上其他的新课。”起于优质课而不止于优质课,这种作为与境界值得业界同行仰视。由此看来,当大环境比较浮躁时,接受邀请的名师自身的清醒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