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阅读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阅读论文 ›› 文章正文

课文多了以后──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的阅读教学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2月26日 11:22 浏览次数:1385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7735

2.增加课文总量反而是改变语文教学的“深、难、重”的最有效手段。
  在“举一反三”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过度强调课文的“典范性”、“规律性”、“示范性”,期待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衍生出数量巨大的言语。因此,对课文的经典性崇拜成了老师的心理常态,对课文“深挖硬掘”成了语文课堂的常态。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语文知识、技能要点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变得深、难、重了。
  现在课文的总量多了,时间上的限制就逼得你不能肢解课文,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利用西方化的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阅读学、文章学……)。逼得你只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模模糊糊教语文,逼得你只能局部地引领学生对少数几篇课文进行深入地理解与分析。从而回到语文教学的本质。
  面对新教材课文越来越多的现状,我们的语文老师我觉得需要做到三个转变:
  1.对于教学目标:变“微观控制”为“宏观把握”。
  以前,我们的教学视野总是局限在单位最小的课时目标上,学期目标、学段目标经常被我们忽略,因此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所着力完成的课时目标肯定会形成合力,只要我们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学期目标、学段目标自然会达成。在这种观念背景下,我们老师在每上一篇课文之前,就给了自己这样一个心理预设:学了这篇课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这篇课文的生字,理解这篇课文的词语;学了这篇课文,就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文章的编排结构;学习了这篇课文,就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领悟到这篇课文的价值观……因此,传统意义上的优课都在“深挖硬掘”课文,都把“层层引导学生进行梯式领悟”的课堂结构树立为一种范式。因此,一篇课文上3—4课时是家常便饭。因此,当我们新课程实验区的很多教师花了2课时甚至1课时上完一篇课文时,或多或少总心里有一些遗憾或者焦虑,他们总是习惯上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
  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应该将学段目标、学期目标放在自己教学视野的前面,然后才是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例如,《新课程标准》对低段阅读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些表述才是我们检验自己的阅读教学是否合格的最终标准,至于实现这一标准的过程,具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这种弹性表现在哪里呢?例如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领学生长时间精读,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理解与分析,甚至以这些课文为契机,让学生走进研究性学习;而有的课文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删减,只要我最终达成了学段目标。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