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话题就是怎样上课、如何处理教材了。这就实在容易得很了。老师只须掌握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法就成。难道不需要备课了吗?各种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可以放弃?不是的。备课是为了事先最多地预知上课过程中的变数,而不是为上课准备好一字不漏的发言稿子;知识能力点的训练当然不可放弃,但当学生早就掌握了的时候,老师决不可以再照本宣科了,否则,将是浪费学生的生命。当然,字词的听写运用的训练是必须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我甚至有时会用整节课的时间对字词进行听写辨析和造句运用。学生的笔记本上最多的作业就是抄写词语,其次是记录课上师生讨论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
学习《古诗三首》(人教版小语八册)的时候,因为学生对李白的《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及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早已耳熟能详。我便先让学生抄写原诗,进行一次书法比赛,边写边体会诗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布置的作业是补充至少两首关于送别、友情、怀乡和感时的诗词,学生立刻将书架上的诗词类的书借阅一空了,很多学生写出了六、七首,互相诵读展示,老师再作适当的讲解点拨;学生在课上向我推荐了自己读到的描写汪伦仰慕李白才学,继而结为好友的文章《妙语情深》,我当场给学生讲起这个故事,让学生边听边琢磨:妙语何在,情深何解?学生听得认真,回答完整准确。我接着谈到,李白的好友中还有贺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适、郭子仪等,他们比其汪伦来,可都是一个个不同凡响,“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对孟浩然更是赞美有加,当二人在黄鹤楼举杯而别的时候,一首依依惜别的诗就传唱到了今天。学生会很自然吟诵出刚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又接黄鹤楼的话题,问起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是什么?学生基本能知道三个: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没有想到的是还有近在眼前的山东蓬莱阁,这些地方浓缩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给学生一一提及与之相关的古诗文,杂以神话传说故事。这时的学生就怕听到下课铃响。语文课怎么上?此为一例。我又布置了一个作业:根据诗意,写一写读诗的体会或诗中的故事。于是,学生就从容乐意地这样来表达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年轻时就离开了家乡,为国家做好事,写了很多诗,像《咏柳》。当有一天告老还乡时,头发已经白花花的了,乡音却依旧。家乡那里的孩子不认识眼前的这位老爷爷,笑嘻嘻地问他从哪里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苍苍白发已经去不掉了,故乡的人也不认识这位归来的游子了,却当作客人对待。贺知章心里受到的打击应是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