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A的这节课设计了多种活动,学生也很踊跃参与,但为什么教学效果不理想呢?而教师B没有新奇的课件,只有简单的图片和采访表,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教师A尽管设计了多种活动,但每个活动的层次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且在课堂中缺乏对英语课非常重要的语言操练。因此,到最后环节,学生之间在情景中的交流表达不流畅,有些单词发音还不准确。而教师B从课的热身阶段到拓展阶段,每个活动都牢牢地抓住本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而且非常重视每个学生的语言操练。看来,教师把握好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活动。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确定性的目标,又如何处理学生主动建构中的不确定性呢?
思考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失败的很重要的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
(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
(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
(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
(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