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听到了这样一节关于《方向与路线》的课,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老师说:“你有什么辨认方向的好方法?”一学生举手说:“我可以看太阳,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中午在南方,傍晚从西面落下去。”老师随机在课件上点击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图片。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看树叶。树南面的叶子长得茂盛,北面的叶子长得稀少。”老师在课件上点击长有一棵大树的图片。第三个学生说:“看树的年轮。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老师快速点击鼠标,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年轮图片。第四个学生一边举着小手一边站起来说:“看冰雪。冰雪融化多的一面是南,冰雪融化少的一面是北。”老师再次呈现给学生一幅冰雪图片。第五个学生说:“看北斗星。夏天天上的北斗星可以让我们很快知道哪儿是南,哪儿是北。”老师把那份早已经准备好的北斗星图片拿了出来。第六个学生说:“看指南针,指南针一直指着南面。”老师把准备好的指南针拿了出来。最后老师说:“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个方法是最好的?”学生齐答:“看指南针。”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对答如流,学生在表达时没有一点儿疙瘩,非常流畅。“值得一提”的是老师的课件也正好设计了学生所回答的这六种答案,没有多余的也没有出现学生讲到的而老师没有准备的。这次活动是在南方,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北方的冰雪,从学生那流利的回答中,我们感觉到数学教学的危机。尤其当老师问学生“哪个方法是最好的?”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指南针”。实际上是这样的吗?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有谁会拿着指南针去辨别方向呢?辨别方向其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大城市辨别方向可以看路牌;在农村辨别方向可以看农民的房屋;在大森林里辨别方向可以看树叶或年轮;在野外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辨别方向可以看太阳;在北方,冬天辨别方向可以看积雪……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在不同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辨别方向,而不是只有用指南针这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思考,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决不应该是一个“造假者”。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背着台词的演员”。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追求真实的过程,不是那种行如流水、滴水不漏的过程(再高明的老师也不可能达到这种情境,因为学生是始终变化着的,是动态的),也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也许这位老师太重视自己了,也许这位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得太狭隘了,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课堂不是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堂。
孩子的童年本来是非常真实的,刚刚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数学,可想而知他们的未来的数学世界是多么的暗淡。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始不要忘记让学生遇到真实的老师,接受真实的训练,看到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