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媒体一则报道引起了很多家长的疑惑,该报道称,位于上海市的爱国学校本学期开学后,将一年级的数学课全部取消。记者今天了解到,早在1999年9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就已经取消了一年级的数学必修课,只上数学活动课,直到二年级才上数学必修课。
现任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的张人利是这项改革的推动者,他告诉记者,当年第一批试点班的学生已经小学毕业,数学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名列全区前列。
“现在都在谈‘减负’,实际上我们现在提高教学效益就是一种减负。”张人利告诉记者,这项改革的原理是,把握学习效益最好的年龄阶段———“最佳发展期”。
他解释,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要花费的时间不同,那么,一定能找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虽然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最佳发展期”,但是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公共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共性特征为依据,“通俗点讲,不少学生在高一时物理课的很多内容老是弄不明白,但到了高三自然就弄懂了”。
张人利举了个例子,一位外资企业管理者是德国人,其夫人是法国人,儿子8岁,在上海生活已近两年。现在,这个小孩子能用三国语言会话,与父亲说德语,与母亲说法语,在学校里说汉语。
他说,刚进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一般6~7岁,他们的发音器官柔软,语言、动作的模仿性强,记忆力也强,善于形象思维,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相反,他们这时候的逻辑推理和演绎能力较差,因此不适合过早学习数学课,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能力才会逐年增强,那时再开数学课并不迟”。
实际上,虽然取消了数学必修课,但原来数学课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并没有被取消,而只是换了一种教学方式。记者在爱国学校了解到,该校小学一年级增加了一门数学兴趣课,也叫“数英课”,因为这门课的讲授方式是中英文结合。
蒋虹原来是爱国学校的数学老师,主要负责低年级数学课的教学工作,而现在她成了一年级3个班的“数英课老师”。
“原来一年级每周有3节数学课,现在每周有一节数英课。”不过,蒋虹的工作却丝毫没有减少,虽然以前的英语也不错,但毕竟好几年没用过了,现在上课时用英语的时间越来越多了。
蒋虹拿来一本小学一年级数学通用课本,对照了一下,上面所要求的数、图形、20以下的加减法等内容,都会讲到,“其实就是以英文为载体,但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不过,蒋虹也坦言,刚开始进行这项改革时一些家长也不理解,在开学时的一次家长会上,蒋虹特地到一年级的3个班走了一圈儿,向所有的家长介绍了这项改革的原因,“讲完以后,很多家长都鼓掌了,觉得挺好的”。
而爱国学校数学教研组的组长张辰老师则更加谨慎,一再向记者强调,这只是试点,但肯定会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应该学到的数学内容。
其实,爱国学校的课程调整,正是张人利所倡导的“两个重心移位”,即把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外语、语文等“重心”往下移,而把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物理等“重心”往上移。
张人利表示,从静安区教院附校的试点来看,这项课程调整是成功的,一方面,该校的数学成绩不降反升;而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