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这不能怪教师。他们不主动、不积极参与改革是有其道理的。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以前的教材我已经用了好几年,再熟悉不过了,现在突然要改用新教材,我得重头再来,多做额外的付出。可是,我的额外回报又在哪里?我凭什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
教师抗拒教改,这是当今客观现实。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承认这个现实,不要动不动就发红头文件要求下边改革,不要动不动就指责教师,而要建立一种利益回报机制——额外的付出就应得到额外的回报。这个回报,未必是津贴费,而是要让教师通过教改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记:“人生价值”是不是太虚了?没有津贴来得实在?
陈:我相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将人生价值看得比经济利益更重的。我们正在研究的《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建设学校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追求、理想与目标的提升。
“没问题”的好课,糟糕透顶…
要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记:你这个课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能不能尽量说得通俗点?
陈:我们的课题主要将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长决定学校的阶段,没有规范,就好比“人治”;第二阶段是靠制度和机制保证的阶段,有规范,可以比喻为“法治”;第三阶段是更高阶段,依靠学校的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超越规范,让规范溶进每一位老师血液里。不过,很遗憾的是,全国现在有?0万所中小学,绝大多数还处于第一阶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一退休,学校就走下坡路。
记:课题中是否涉及您刚才疾呼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
陈:当然有涉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师生互动,三是逐步生成。
关于逐步生成,我想特别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课堂要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也要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听了很多课,包括你们广东一些学校的所谓“好课”。快下课时,老师往往会问:“都懂了吧?”学生答:“都懂了。”老师再问:“还有问题没有?”学生答:“没有。”……一些好学校的好老师还藉此总结出经验: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可是,说句实话,我感觉这样的课实在是糟糕透顶!试想一下:学生没问题,怎么会有思维?怎么会有探索精神?所以,我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既应解决以前的问题,也应有新问题产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探究意识,才会有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