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论妙语
教育改革关键是人才模式改革,要倡导“绿色教育”。
不能通过牺牲青少年的未来,来换取今天的高分。
对中小学和校长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成长,这是学生太苦的原因之一。
之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忽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
学生没问题,怎么会有思维?怎么会有探索精神?
交谈人物: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著名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专家
陈玉琨教授还有以下重量级头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督学
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讯专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全国中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会理事长
交谈动机
陈玉琨教授长期关注、研究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
前两天,由陈玉琨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子课题一行12名专家,在课题成员单位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举行开题会,记者瞅准他们开会的空档,“抓”住了他。
交谈时,陈玉琨教授对正在进行《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题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说白了,这是一个旨在通过提升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谈起校园,谈起教育,谈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陈玉琨教授多次给予了类似“糟糕透顶”这么严重的评价,但他同时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很难,但已越来越好,他的心也一直跟着希望在动。
学业压力大,不少学生厌学甚至厌世,心理扭曲……
忽视能力培养基础教育堪忧
记者:这个项目旨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做得很不足?
陈玉琨:我做过一些调查,总体判断是,在中小学教育这块,教材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学生压力太大,不少学生厌学甚至厌世,心理扭曲,更遑论什么可持续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