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现象严重影响效率
何国祥说,在调查中很多科研人员反映,目前国家级的科研项目管理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立项和申请往往被部分学术权威或是所谓的“圈内”人把持,“圈外”其他科技工作者很难申请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形成的客观情况就是少数人有较多的科研经费,而大多数人的经费很少。
何国祥这样解释科研人员提到的“小圈子”:例如,甲专家和乙专家过去是同学,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目前都在某一领域拥有一定权威。这次甲专家给乙专家或他的学生在申请课题时开了绿灯,下一次乙专家也会给甲专家或他的学生开绿灯。这样互相关照,使一些科研领域成为某些权威和领导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小圈子”。只有进入“小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较大支持;而在外围的科研人员,或者只能得到一些子课题,或者得到一些资助力度很小的冷僻课题,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小圈子”造成了一些长期申请不到课题的研究小组,最终只能放弃或者解散;同时,通过“小圈子”经常能够申请到课题的小组,因为课题申请比较容易,也不会好好珍惜,不好好做课题。
对此,何国祥的忧虑是,“长此以往,我国的科研效率必将越来越低。同时,在科研项目申请中,如果不是民主化、公平、透明的决策,往往也是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滋生的根源。”
没有合力难出大成果
何国祥说,科研环境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能形成合力。国外很多优秀成果都是很多人形成团队的成果,几十个著名的研究员共同完成。而我们现在不行,三五个研究人员凑在一起工作就已经很不错了。其实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科研已经不是牛顿时代可以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例如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的电子对撞机要多少人参与才能开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不可能取得科学前沿的大的成果。
一位老科技工作者给何国祥讲了一件事:北京和上海的两家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相似,两家的成果侧重不同方面,但如果合起来申报2004年度国家层面的科技奖,有可能获得大奖,但事实是哪一家都不同意这个做法。
何国祥评论说,科研成果的报奖的环节尚且如此,科研经费的申请更不必说,不同的机构不同的课题组难以去联合申请一个课题,而不管这个课题是否需要更多的力量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