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汇聚和吸引了7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精英。在大会一系列演讲进行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数位“晨兴数学奖”得主。这些非常关心祖国发展的数学家,不约而同地为中国的数学发展“会诊”起来。
“晨兴数学奖”得主均为45岁以下在理论及应用数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华人数学家。这些在国内完成学士课程、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国际数学界“顶尖高手”们认为,只要建立更好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合理引进和使用海外优秀人才,那么,更多的优秀人才就会成长起来,约10年后中国便有望赶上世界同行水平。
“缺的是一个好的学术氛围”
“10年前人们谈论的问题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谈的较多的是硬件怎样不如人,现在担心的则主要是学术风气和学术氛围。”本届“晨兴数学奖”应用数学金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科技学院应用及计算数学系教授侯一钊说,“我的求学经历和学术经历告诉我,专心致志非常重要。目前内地学术界最大的问题是浮躁。”
本届“晨兴数学奖”金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辛周平说,如今,几乎每所美国著名大学的数学系里都有从中国出去的有一定影响的教授。为什么到了国外就不一样?数学不需要有特别大的投入,主要还是一个环境。经济上的困境不是主要问题,缺少的是一个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研究环境。
首届“晨兴数学奖”金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寿武说:“我在国外任教,鲜有人要求我每年必须交多少论文。为什么他们对我放心?因为我的研究如何,同行心里清楚。”在国内,研究人员却不得不忙于应付各种考核。基础研究不能搞“短平快”。
“说到底,数学是一门艺术,就像画家一样,如果让他每天都去卖画,那他还能成为大画家吗?”张寿武说。
“应建立一个更公正的评价体系”
本届“晨兴数学奖”获得者刘克峰认为,当前国家科研发展,首要的是应建立一个更为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现在在科学研究中,评估问题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让真正的专家说话,而不只是靠关系和人脉等。“同行评估,这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难做到的。”
他说,作为科学研究,应该有比较稳定的评估,不宜太频繁,否则搞得大家心浮气躁。应该建立更合理的评估体系,鼓励正气,理顺关系,以更快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辛周平说,这些年在香港,与内地接触很多。研究所里有很多人是从内地来的。感触很深的一点是内地学者的压力比较大。现在的评估体系,没有让人感觉到有向上的感觉,分配本身也存在问题,让人感到很浮躁。国家应该考虑怎样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合理,产生向上的动力,建立起更合理的评估体系。
侯一钊说,中国要成为数学大国,培养学术带头人很重要。“文革”造成了人才断层,现在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好不容易上来了,但许多被给予行政职务,社会活动太多,影响了学术,等于提前退居二线。内地一般以论文来衡量成就,很多人为追求所谓的“成果”而做学问,甚至造假,带坏了学风。
“要合理引进和使用海外优秀人才”
洛杉矶加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一年前便回到浙江大学,担任了该校数学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及数学系主任。他说,更多地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吸引那些学有所成者回国效力是必要的。现在已经有很多从内地出去、并取得成就的学者陆续回国,但是回来的还是太少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回来的人才应合理使用,不能让好的人才受不到重视,同时更不能让不好的人才受到重用。不然,优秀的人才选不上,不优秀的人才反而选上,这样的影响是很坏的。反之,起到的作用则有带动效应。”
他们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前景看法一致。那就是:中国的数学发展是有希望的,目前有些情况也在慢慢改善。中国在数学研究方面有很好的传统,随着国家的发展,与国际间交流的频繁,凭兴趣投身数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大学教授的地位和待遇越来越好,人才也慢慢多起来,只要抓住这个机遇,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