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棘手的恶作剧在我亦庄亦谐的调侃中化解了。此时,同学们(包括肇事者)早已忘了这场恶作剧的”初衷”,他们一个个乐不可支,都沉浸在古人造字的妙趣之中了。我觉得面对学生的恶作剧时,我们可以:
态度“杵棒当针”。以“恶”制“恶”,往往会适得其反,学生恶作剧的本意就是要看教师“上火”,与学生针锋相对,会让学生形成乐祸心理。为师“骂”得越“到位”,学生越是嗤之以鼻。所以在处理恶作剧时,在思想上要把“恶性”事件“最小化”,在战略上“轻视”它,保持良好心态,做到“稍安勿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面对上述恶作剧,我故作糊涂,把肇事者“表扬”一番,这大出学生的意料,有效地消除当时课堂上的火药味,为后面的辨字营造了氛围。
方式“见缝插针”。抓准切入点,是有效教育学生的关键。选择教育方式时,要针对事件的不同态势而定。在以上案例中,我瞅准“毌”,引导学生辨析,转移学生关注的焦点,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汉字的奇妙,既长知识,又学方法。
言辞“绵里藏针”,“恶语伤人六月寒”,在教育学生时,措辞严厉,咄咄逼人,学生会难以接受。可以用含蓄、幽默的语言婉劝他们,让他们能心领神会。我在与学生调侃时,说这位捣蛋的学生“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今后要用心学习”,明说的是他不该写错别字,实指的是他在黑板上涂鸦辱人是不该犯的错误,告诫他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