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我国丹顶鹤的只数占世界只数的几分之几?其它国家丹顶鹤的只数占我国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师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寻找相关的条件,自己先尝试解答,最后师生共同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理。
教师按照数学的“常规”教学,或许学生也可以掌握这个算理。但这位老师考虑到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用“语文”的方式引入课外资源,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与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合作之中快乐地“提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这样做,难道这位教师就越权了吗?无独有偶,有位语文老师在上《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皂荚树外形的高大,让学生读文后,估算出自己每步约0.5米,三十步见方的小操场的面积为225平方米。再用步测的方法计算出教室的面积约为50平方米,折算出小操场的面积约为四间教室大小。这时,学生一片哗然。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找出皂荚树的位置在操场东边,在阅读中感悟到皂荚树只有部分的树阴遮住了小操场,还有大部分的树阴落在了操场之外,从而推算出树阴的面积约为八间教室大小。这时教室里只听取“哇”声一片。在估算、步测、折算、推算的过程中,皂荚树高大茂盛的形象就深深地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过,她的语文课之所以轻松、愉悦、充满了灵性是得益于她初为人师时教了好几年的音乐、美术等其它课程。教育家李吉林穷其毕生心血研究的“情境教学法”的雏形则来源于当时国外英语课堂上使用的一种“情境教学”。这一切是否向我们揭示了学科间的某些联系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为我们打通了学科间的内在通道。一线教师不能再过于学科化,应该拆除学科的樊篱,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确立新的“学科观”,从“整体课程”的大视野关注学科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