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综合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综合论文 ›› 文章正文

语文教育,你不要成为雾底之花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6月30日 08:25 浏览次数:1910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3085

在无可奈何中,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怪异的时代,一个人人满口飘出新锐话语、改革口号,教学实践却糊里又糊涂的时代,一个雾里看花的时代,一个理论侏儒、干瘪,实践躁动、迷茫的年代,一个支离教学的痛苦年代。在新课程的大河里许多人都奋不顾身地跃入其中游泳,标新立异的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在这繁华的背后更多的是利益的驱动。并非道义上的责任。我总是在问自己,本真的语文学习是什么样儿的,我们自己实然的语文学习是怎样进行的?在镜像式理论的驱引下,我们的语文教育踏上了一条偏离本真的歧途。如果是这样,这样的殊途决不可能同归?在痛苦的沉思中,我坚执地认为,我们的语文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繁荣昌盛、教学改革实践的轰轰烈烈,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浮肿,虚假的自慰。它的苍白无力与肤浅单薄,已经到了令每个有教育良知和真心热爱母语的教师忍无可忍的地步,非治不可的地步。

是的,我们好像缺乏耐心,有着巴尔特风格的漂浮游离心态。对于中国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的探索似乎不愿意深入下去,总是作浅层的开凿,浅尝辄止是通病。很少有石油工人钻探石油的那种持之以恒,那种钻研的深度,那种在认定的一点上锲而不舍的深入开掘的毅力的坚守。这就很难真正发现语文教育的本真的东西,永恒的东西,需要传承与发展的东西。

我们的广大教师,一线的教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更没有这样的能力来实现国外母语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中国母语理论的行动化。如果专家都不能做到这两点,一线的教师又如何能做得到呢?当然,有人又会说,摸着石子过河,改革年代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统一的模式,条条大道通罗马,改革之路万万不可只一条;应该靠大家去摸索、去实践、去探究。中国教师封闭式个体研究的方式,单纯靠未经审查的个人隐性经验,要完成这样的艰巨任务是不可思议的。我总以为这是所谓权威和智者的托词。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育走上了一条危险之路。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中国母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存在着严重的支离现象。躲在象牙塔中的权威、学者,对于中国母语教育特点与规律的指正与确认,对于实然的语文教育来说,只是一种个人偏执的镜像。试问,有几位课程论、母语理论专家在中小学兼课,而且能像苏霍姆林斯基等人那样在教学一线扎根数十年?你们的教育理论有没有经受过时间的审查和实践的检视?你们自己有没有亲自实验?你们自己能不能上一课来践履一下自己的理论,作个形象直观的解说与阐释。一句话,自己能做得到吗,你做了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与教育实践的支离,势必使得语文教育理论失去了植根的土壤,只能是语文教育的镜像,而非直抵本真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语文教师对于个人隐性经验有着敝帚自珍的悠悠自恋。更新自我行动理论的意识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教学实践是靠经验,而不是凭理论,缺少自我总结提升、寻找理论依据的习惯。一句话,他们普遍地缺乏自己的思想。距离用理想提升语文教育的品质还有待时日。我们应该冷静地审视当下的语文教育的境遇:看起来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走得很近,实际上心离得更远了。不跨过这个楚河汉界的隔膜,不打破这森严的壁垒,不实现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融合,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母语地位注定要成为一句空话,注定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会走得多远。语文教师大多会成为高原上迷途的羔羊!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