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例引自笔者执教的《意想不到的灾害》
从这两则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这样的教学,使得知识与能力这两只翅膀同时翱翔在科学的天空。
第四,适度拓展。时下有的语文课,为了体现开放性,安排过多的语文活动,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有的课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课每课必进行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效果不明显。凡此种种,对课文本身的学习反而削弱了,语言文字训练不扎实、不到位。当前,老师们在科普说明文教学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的课程资源拓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从科学知识维度出发,从内容上关照,拓的是课本内容,以《月球的自述》为例,教师补充一些关于月球的其他知识,如:月球的回声、月球坑穴的形成、月球是空心的吗……等等。二是从语言学习纬度出发,发展语言。《月球的自述》语言形式是以自述形式表达的,那么就让学生用自述的方式来介绍月球知识。笔者以为,拓展课程资源应兼顾两个维度,即知识与语言的结合,既有内容的延伸,又有语言的训练,在教学《月球的自述》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月球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或选择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或选择自己课外搜集的知识,运用自述的方式来介绍月球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再如《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的教学中,一位教师就比较好地处理了课程资源拓展的问题。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大熊猫的知识;课中,学生在书本中探究大熊猫知识,在“超市”中深入了解大熊猫;课后,到更广阔的天地中研究大熊猫。尤其是最后一个板块,教者让学生进入“大熊猫知识超市网页”了解更多有关熊猫的知识,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依次点击相关内容“天敌、作息、克隆、生存现状、生活习性、趣闻”。而课后作业更是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揭开熊猫的更多秘密,进一步激发与延续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紧扣文本,适度拓展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将知识拓展与兴趣激发有机地整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