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想象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久难忘怀。
2、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在古诗中,作者在描绘画面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意愿寄托其中,从而创造出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也因此有了意境美。不光从文字到形象的转化需要发挥想象,从形象的感受到情感的体验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在上句中,老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孤”字,这“孤”字既是作者实写在茫茫大海之上,友人的一只船显得孤单寂寞,也蕴含着作者和友人各奔东西后,都会感到孤独感伤的情怀。下句着重体会一个“唯”字,既是实写滚滚长江水不住东流,也表达了作者和友人虽身处异地,但互相之间的情谊与牵挂一如那江水绵绵不断。通过想象,不但可以把送友人到广陵的临别一幕再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让他们切实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
二、抓“眼”悟理引导发散
有关研究表明:创造性解决问题需要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方式的结合,但与个体发散思维更为密切。因此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又一个重要举措。
(一)抓“词眼”促发散
古诗语言精当确切,凝炼含蓄。在一首诗中,往往有一词一字用得特别妙,特别传神,我们把这些字词称为“词眼”。著名的例子如贾岛的“推敲”。小学古诗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可通过这些字词的分析比较,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句中的“铺”字,作者为何不用“照”、“映”、“射”?除这些以外还可用哪些词?这些词中哪个词最能传达诗的意境?为什么?通过比较、对照,想象,体会出“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一“绿”字,《江雪》“独钓寒江雪”句中一“钓”字,《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句中一“裁”字等。
(二)悟哲理促发散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古诗中,有一些是“哲理诗”,典型的如苏轼《题西林壁》,王之涣《登鹳雀楼》等。这些古诗,除了描写景物、叙述事件外,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