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诗词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诗词论文 ›› 文章正文

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4月04日 10:44 浏览次数:2467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42371

整节课中,我们精心设计了媒体的呈现时机,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在不同的时间体现的。第一首《古风》是教师指导着学,因此,我们先出示一些文字资料,如《锄禾》一首诗的导入,把学生从现实的课堂学习环境带入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就利于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获取经验,为同化《古风》的学习做准备。与这首诗相配的音像资料是在学生对全诗的意思已有一定的理解后出现的,视听结合的目的是升华感情,认识诗句所揭露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第二首诗,则是在前首诗已搭好的脚手架下学生自能学习,我便把相关音像资料放在学意之前,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实践证明,这样做利于帮助他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切入点是否恰当,引入的情境是否合理,将对整个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启发独立探索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一能力的形成须以教师正确的引导为线索。本课中,通过第一首古诗《古风》的学习,师生已共同探讨出古诗学习的一种模式,这一过程即为教师的引导过程。接着,学生按照模式,人人参与,利用自制CAI课件进行学习,在已支好的框架结构下,逐步深入,从自己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选择有关课件,学习《蚕妇》,学习时,通过人机对话,边学、边思、边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时的教师是一个帮助者与促进者,借助计算机网络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网络中的语言设施,及时进行个别化辅导,将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做出及时反馈,扩大教与学的容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一点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结构的一个重大突破。
  (四)鼓励协作学习
  学习者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即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我国实行的课堂授课制,最鲜明的一个特征即为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学习。一个班的学生即为一个学习群体,在群体性学习中,必将产生“协作学习”的机会。
  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始终,前半部分——学习《古风》,是教学指导下的协作,以提问发言为主要手段,通过会话、交流,集个别学生的思维为学习群体共享,从而达到对《古风》这首诗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与现实事物、现象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初步建构意义(共同建立学习概念)。后半部分——学习《蚕妇》时,学生们俩人一机,依据教学模式协同操作,协同讨论,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登,探寻→自学→自我矫正→辨析→归纳学习。协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协作学习之后,将所学知识及其思维过程利用人机互动功能反映在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教师予以适当点拨、指正。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就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样,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就是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而不是原来的群体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