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是教学研究的成果体现,不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探索,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语文教学论文来。只有在教学中认真进行一些试验和改革,才会给教学论文提供具有独创精神的鲜活素材,才有可能写成有创见、高水平的教学论文。

课改论文

  ›› 淘知小学 ›› 小学资源专题中心 ›› 教师类专题 ›› 语文教学论文 ›› 课改论文 ›› 文章正文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起点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26日 11:05 浏览次数:2725 内容转自:www.lbx777.com
No.A39924

为什么说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主要依赖语文实践呢?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法国有一句古谚:“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句话,乍听,颇似废话;细想,耐人寻味。“打铁才能成为铁匠”,这就是说,在铁匠炉旁站着看的,纵然站上三年五载,也不可能成为铁匠;在教室里听“铁工学讲义”的,即使把讲义倒背过来,还是不能成为铁匠。要成为铁匠,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举起铁锤一锤一锤地打下去。“打铁才能成为铁匠”,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掌握任何一种工具,主要依靠实践。既然一切工具的熟练使用,都必须通过多次的实践,那么,作为一种极为复杂而又要求高度精确的工具的语文,要掌握它,就更须反复多次的实践。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要达到如此熟练的程度,必须形成长时工作记忆,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一个意思,只要大家都听得懂,都这么说,就得承认它是正确的。而且,事实上,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比如,白种人可以简称为白人,黑种人可以简称为黑人,黄种人却不简称为黄人。上山、上楼,这都好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为什么也非要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呢?类似这些语言现象,研究语言的人当然能够也应该从理论上做出一些解释,但学习语言的人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为什么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依赖在语文实践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呢?这也是由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实践,说得明确一点,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我们的语文教材,尽管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但总的来看,应当说还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那么,教材中的人文内涵为什么不能被学生吸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呢?一种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因此,我非常赞成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过程。

返回〖语文教学论文〗 返回〖网站首页〗 ${page.Title}的二维码

手机版

金星教育小学网手机版二维码